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
《礼记·曲礼》说:“女子许嫁,笄而字。”可见女子是在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笄礼的年龄小于冠礼,《礼记·杂记》说:“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则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说:“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的仪节,文献没有记载,学者大多认为应当与冠礼相似。
到了宋代,一些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构拟了士庶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以及《朱子家礼》都有专门的仪式。《书仪》,女子许嫁,笄。主妇女宾执其礼。笄礼行之于中堂,执事者用家内的妇女婢妾充任。席以背设椸栉总首饰置卓子上,冠笄盛于盘中,上面蒙以帕,由执事者执之。主人于中门内迎宾。宾致祝词后为之加冠、笄,赞者为之施首饰,宾揖笄者,适房,改服背子。既笄,所拜见者仅限于父及诸母、诸姑、兄姊。其余仪节都与男子冠礼相同。《朱子家礼》的笄礼与《书仪》大体相同。女子许嫁,即可行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陈设,在中堂布席。厥明,陈服,如冠礼。序立,主妇如主人之位。宾至,主妇迎入,升堂。宾为将笄者加冠笄,适房,服背子。为笄者取字。笄者见尊长,最后礼宾,仪节与冠礼相同。
女子行笄礼,古代多称“上头”。梁简文帝萧纲《和人渡水》诗:“婉婉新上头,湔裾出乐游。”唐李何《观妓》诗:“向晚小乘游,朝来新上头。”又花蕊夫人《宫词》诗云:“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这些诗句中的“上头”,均为女子参加笄礼。宋代,女子上头多安排在清明前两日举行。吴自牧《梦粱录》记:清明交三日,节前两日谓之寒食……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至明代,笄礼即废而不用,但其影响却并未消逝。在民间,笄礼逐渐消泯或与婚礼合并,使婚礼有了成年礼仪的涵义,女子出阁时理妆被称为“上头”,且“修眉”、“开脸”都是婚典前的理妆,都标示了成年这一意思。而大婚之礼本身就宣告了当事者的成人。作为婚礼的一部分,上头迟则在嫁娶之日,早则在婚前一两日进行,多是请年轻有全福之妇人为其梳成年发髻,梳妆上头。至今,许多农村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如今,汉族原始的笄礼已不复存在,但汉语言中仍有“待字”、“不字”、“字人”的词语留存,这虽然是女子年龄的别称,“待字”即待嫁之意;“不字”即未有许嫁之意;“字人”即许配有人之意,但取义仍在笄礼的“取表字”,可以看作是未成年与成年的同义语。看来,这发笄插上没有,是怎样插上的,对古代女子至关重要。
该文章投稿作者:满路 香,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鱼鳞桐程网:https://www.yulintongcheng.com/120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