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省多地福寿螺的泛滥又开始了,每年这个季节随着温度回升福寿螺就到了交配繁殖的季节,“人螺大战”已经持续二三十年,但是这种难缠的螺仍然是无法彻底的清除,这也非常符合入侵物种的特点。
大家看福寿螺的名字,实际上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浪漫”,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营销策略。毕竟当初这种螺被引进我国,目的就是想要登上中国人的餐桌,因此一个好听的名字是必不可少的。
福寿螺原产地是在中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省首次引入了这种螺,并且开始养殖。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福寿螺的推广普及广东算是抢占先机,作为科研项目率先引进了福寿螺。
那个时候福寿螺非常火爆,甚至还有专门的养殖培训班。
大家的愿望是美好的,就是想用这种引进的螺来替代田螺登上人们的餐桌。首先福寿螺从大小上占据先机,成年的福寿螺很大,是3-4个田螺那么大,体型大就意味着肉多,吃起来过瘾。
其次是福寿螺的生存能力极强,养殖福寿螺几乎不需要特别的水质,放在臭水沟中它都能坚强地存活,并且越繁殖越多。
第三点福寿螺的繁殖能力极强,我们经常吃的田螺,每年也就产下数百只小田螺,而福寿螺不同,每年可以繁殖数代小螺,如果正常孵化的话几十万只是有的,这就是两种螺价格相差近10倍的原因。
但是福寿螺引进没几年,大家就发现了它的问题,对当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影响很大,尤其是农民伯伯种植的水稻庄稼等,这些福寿螺是真的每时每刻毫不停歇的在吃。
除了这些植物外,它们几乎也是见到什么吃什么,本土的一些物种受到压制。即使这些都没有福寿螺甚至还会吃腐肉,这样的螺人类能吃吗?
不可否认,福寿螺被引进就是用来吃的,但是后来吃福寿螺出事的案例事件越来越多,例如在2006年北京的一个川菜馆,推出了一道新菜“凉拌螺肉”,前后两三个月的时间陆续有几十名食客出现问题,这些受害者的受害者头部CT中显示出病灶。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发现,是由于吃了福寿螺,导致体内出现了大量的寄生虫。
福寿螺虽然个体大,但是肉质并不好,厨师为了凉拌螺肉的口感,直接是简单焯水,甚至达不到半熟的状态,寄生虫是无法死亡的。专家曾做过实验,在一个福寿螺的体内竟然有超过6000条寄生虫,这样的螺吃下去轻则发烧拉肚子,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我们都知道针对外来物种的治理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中国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那就是小龙虾登上了人类的餐桌,甚至成为“网红美食”,而小龙虾作为外来入侵物种成功摇身一变,成为了经济产物,人工大量养殖有的时候还供不应求。
而福寿螺当初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去的,但是奈何其体内寄生虫太多,根本不适合食用。实际上寄生虫在大部分螺类身体内都存在,即使是我们常吃的田螺,身体内也含有寄生虫,但是数量就相对会少很多。
应对寄生虫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食材煮熟,而容易把寄生虫吃进肚子,就是那些“生食”,例如各种鱼生等。如果就专门爱好这种“生食”,也最好选择海里的,而在一些河里的鱼虾蟹等最好是“熟食”。
福寿螺目前已经被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存在,但是福寿螺的治理真的很难,只要一直出现在池塘里,很快它的数量将大量的繁殖。
福寿螺的卵是粉红色的一坨坨,外形类似于桑葚,在河中一些植物的枝干上以及石头上,它们广泛存在,很快就能孵化出小螺。
大家必须要学会分辨福寿螺和田螺的区别,不然被人骗了都不知道,主要是吃福寿螺非常的危险,从体型上来看福寿螺要大得多,至少是田螺的三倍左右,其次它的颜色要更加的偏黄色,而田螺是青褐色,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在田螺的螺口小,螺尾尖细,而福寿螺的螺口大,螺尾扁平。简单来说田螺是苗条高细,而福寿螺是矮粗胖。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边的第一张图片就是我们可以吃的田螺,而第二张中就是绝对不能碰的福寿螺,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自己不会分辨,那么对于一些无法确定来源或者是街边的小店,价格低廉的螺最好还是不要尝试!
该文章投稿作者:满路 香,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鱼鳞桐程网:https://www.yulintongcheng.com/12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