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马蹄铁广泛使用是在元代的时候,和西方在公元前就广泛使用马蹄铁相比,的确有些太晚了,但这并不是代表元代以前中国就没有对马蹄保护的记载,而马蹄铁的迟迟出现也和中原缺少马匹,古代用藤条,皮革等材料保护马蹄这一系列原因有关。
中国历史上的对马蹄保护的记载
虽然我国历史上马蹄铁的广泛使用较晚,但是我国对于马蹄的保护却早已见诸于各篇历史记载中,《庄子 马蹄》中就有关于马蹄保护的记载,“伯乐日:‘我善治马。’烧之,剔之, 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罩,编之以卑皂栈”¨。后世对其的解释是“刻之”指的是 “削其甲”,即给马削蹄,保持马的蹄甲整齐,有利于马的长途奔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马蹄保护悠久的历史和古代马蹄治理丰富的经验。
有图画记载的是 敦煌莫高窟302窟中的一幅隋开皇4年(公元584年)的“钉马掌图”的绘画,一马站立,被拴于树上,一人立于其后,手握马右后肢,使蹄翻转朝上,蹄上绘有卵圆。
虽然也有人认为这是给马蹄钉马掌,但是给马蹄做保护的可能性更大一点。敦煌莫高窟因为风化的原因,现在已经无法清晰辨认马蹄上是否有“卵圆形蹄铁”,但是即使绘画还保存完好,也不能排除这是马蹄而非蹄铁轮廓的可能性。
而从图像动作来看 给马钉掌时,为防止马感到疼痛踢人,一般都会把马后腿固定到一个结实的物体上,可在这幅图里,马后的人只是用手握住马蹄,而丝毫没有采用固定马腿等安全措施,这有可能是绘画艺术的省略,也有可能是提示我们,它就有可能并不是描绘给马钉掌,而是给马削蹄等的护理措施。
马蹄铁(马掌)的出现和演变
虽然中原在元代才广泛使用马铁蹄,但中国在马蹄铁的最早发现却是在(公元414年年)东三省遗址中,该遗址出土了高句丽时代蹄铁的实物资料。
马蹄铁在东北的出现跟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历史上的高句丽统治区域中心多山多坡,山道难走,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需要马蹄铁的出现保护马蹄,加强对马匹的保护,所以马蹄铁应运而生。
到西汉,我国西汉盐铁论中也有“革鞮”的记载,而革鞮就是革制的马掌,关于《盐铁论》中的说法,近代以来学者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下一个完整的定论,有人认为它只是护理蹄掌或治疗蹄疾的一种方法,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帮助人上马的工具。
关于马掌在我国的确切记载,是在五代的时候(公元938),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出使西域,当路线从甘州(今甘肃张掖)进入茫茫戈壁时,发现茫茫戈壁非常不利于马匹的行走,但两国邦交不可能无限制在这停留下去,于是他们向当地人询问穿过戈壁的方法。
而当地甘州人教给了他一项技术,史书上是这样的记载的 “教晋使者做马蹄木涩,木涩四窍,马蹄亦凿四窍而缀之,驼蹄则包以牦皮乃可行”。而“木涩”就是最早时候北方人民对马蹄铁的称呼,但是可惜这项技术还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有专家援引南宋人赵汝适所著作《诸蕃志》,证明中原在元代之前马蹄铁都不是广泛传播的,诸蕃志记载大食国的马“用铁为鞋”,赵汝适觉得马蹄是一件很新奇物件,说明当时南宋还不怎么流行马掌。
而从宋人记述和各方面的野史记载来看,自五代至南宋末年这300年里,蹄铁技术始终被人们作为一种新奇的域外事物而被不断引述,并没有在中原地区广泛的使用。
这一点在我们目前的考古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目前中原地区并没有出土马掌的确切文献记载或者文物遗存。考古中出土了很多铁质马衔、马镳,却没有发现马掌,不可能就单单马掌被腐朽了。
马蹄保护和马蹄铁对我国的影响
大家也都知道,历朝历代的交通都不可能像现代一样发达,缺乏马蹄铁的保护,进入地形复杂潮湿、土质坚硬的边疆山地会让战马的脚损伤严重,再加上它们长年累月征战沙场,马的死亡率就会提高。
而运送后勤物资的驮兽缺乏蹄铁保护也会妨碍驴马骡牛在长途运输时的运力,我们从历朝历代计算出征时的记载中,都有把后勤负担算在民夫驮运上,为什么不大批量运用驮兽呢,除了经济的原因,我想也是技术缺失,导致驮兽受伤死亡的原因。
站在历史上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元代之前我们一直没有掌握钉马掌的技术,还是五代时我们掌握钉马蹄铁但随着牧马地的丢失而失传,都无法反驳在元代之前中原并没有广泛使用马蹄铁这一项事实,而这消耗了历朝历代军用战马和民用骡马的资源,对中国历史的经济发展、军队实力与战争潜力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马蹄铁中我们能看到的不单单是关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文化上交融,更是反映了我国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我们在马铁蹄这一项技术的落后是的原因是多方面导致的,所造成的的历史后果我们无法统计,但立足当下,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马蹄铁这一项技术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上的反馈。
该文章投稿作者:梦见自己住在工棚里,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鱼鳞桐程网:https://www.yulintongcheng.com/18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