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不愿意相信的真实数据,985大学的录取率不到2%
高考临近,重点大学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论国内重点大学的定义,首当其中自然是958大学、双一流大学,每年近千万的高考生,顶级的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以985院校为例,也就39所院校,体现的高考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结合全国情况粗略统计录取率不到2%,相对高的北京、天津、上海来说,录取率也不超过6%。
在现实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对于高中家长来说,获取这组数据的获取并不难,但真正体会其中含义的家长少之又少,其中最扎心的结论,莫过于:从录取率上看,大多数考生注定都是普通人,与个人的努力关系不大。因此,因材施教在,提早应对才是积极有效地应对,可很多家长直到志愿填报阶段,才逐渐清晰,待过高的期许退去后,就是面对理性的强烈焦虑。
名牌大学带给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自信的感觉
难道同样的理论知识学习,在顶级的高等院校中,有不一样的结论定义?显然这种观点是盲从和神话了名牌大学,其实知识还是那些知识,内容和大纲即便有差别,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也不会有交大差异,但关键的差别在于人,即老师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基本上都是国际视野的授课视野,可以给学生带来更深入的启发与思考。周围的同学也是个顶个学霸,在这种氛围下的学习,会把自身的学习紧迫感和动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积极良性的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由于学校的整体水平领先,持续的社会人才输出,从而导致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非常大,就拿就业来说,在很多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为求职犯愁的时候,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却能坐拥更多的职业机会,而他们焦虑的问题是,选哪个对自己更有利,对比来说,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竞争力,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心。
父母是精英阶层的学生,比普通人更容易成为精英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上好大学、找稳定工作、生活安逸、老有所依,这就是人生的重点阶段的核心诉求,但为了实现这些,仅仅上一个名牌大学就能一劳永逸吗?很显然这样想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从高考结束开启的就是人生焦虑的序幕,担忧上不了好的学校,害怕选错了专业,毕业时顾虑找不到工作,就业时担心单位裁员,往后就是生活稳定、身体健康、养老等问题,这一些列的问题会伴随着大多数人的终身。
同样的问题,对于父母是精英阶层的人来说,则截然不同。父母有能力在几乎整个人生的关键阶段进行兜底,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用担惊受怕,而是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纯粹地成长,在学习的道路上,越纯粹的认知状态,越能让学习的价值变得更高。
如果作为父母,你不能包办孩子未来的关键阶段都能踩准节奏,这里建议你继续往下看。
作为普通人来说,通过考大学成为人才,是一条最直接的通路,但要进一步进阶为精英,所需要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也是文本的正题。这里需要提个醒,这条路真的很难,并且充满了挑战。
被动的选择,让自己的时间逐渐流逝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载体,前文我们说过,优质的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分配谁能获得这些资源的方法就是高考,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一个双向选择,与其说你选择了大学,不如说是大学选择了你,因为作为普通人一开始就不是这些优质教育资源首选的对象,如果想在这个规则下胜出,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努力,没有第二种选择。
大多数学生在学业阶段,被要求的教育是在家听家长话、在学校听老师话,只有这样未来才能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待参加工作后需要继续努力,认真工作才会有好的未来。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是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工作中可以看到不怎么努力,甚至有些技不如人的人,却获得了高官厚禄,而自己勤恳工作的态度仿佛没有任何价值。
难道努力有错吗?
回到高考的时间节点上,不难发现这种感觉依然存在,自己的努力总是跑不过资源的竞争力,高考分择优录取,考研分数逐年也是水涨船高,就业压力也是每年毕业季的头等大事,就连公务员考试很多的岗位也都需要研究生起点,随着大学教育毕业生持续输出,自然在未来也不难推测,岗位的用人需求水涨船高的势态不会改变,而终于有一天,学习学不动了,工作干不动了,回看过往的同时,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唯一的优势也就没有了,这个选择太被动了。
不犯错的乖孩子,越努力越容易原地踏步
为什么普通人的人生如此被动?在成为精英的努力路上,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其实一开始就错了,学生时代不要犯错,要乖乖听话,做正确的事情,即使对待“正确的事情”无法充分理解,但也依然不问缘由,坚定听从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尽全力去认真对待。
大学毕业后,工作的稳定性比工作原本的价值更重要,只要有了稳定工作,什么理想、信念、抱负,都成为了虚无的概念,只有拥有了一份可以兜底的工作,即使人生再多难坎坷也不会万劫不复。相信这是很多家长对待孩子未来职业观念的主旋律,因为从小教育孩子不要犯错,犯错就会接受惩罚,所以人生之后的发展就要避免犯错,所有人的选择都是做稳妥的路线。逐渐犯错越来越少,成长越来越小。
足够的试错空间,是成为精英的标配
对于精英阶层的孩子来说,在从小的学业成长过程中,就从不必担心这个问题,富足的家庭教育资源给孩子带来了充足的试错空间,在成长中的任何时候,做错了事情,没有关系再来一遍,反之已经学到了失败的经验,在反复的过程中,心智和行为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成长,家长的一句话:“错了没有关系,再来一次”,让孩子在成长的锻炼中,逐渐积累自信,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用那么急功近利的学习每一个学科,更不用担心未来的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同一个竞争标准下的不同成长背景。也是人生当中的第一个“错”。
当然,每个人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在这个竞争中败下阵来,这个“错”并不怨父母,因为大多数人的父母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给他们教授这些观念与知识,只有一份初心,那就是父母都已经将自己能给的最好的,给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成为精英的路上,有一个时间陷阱
但是在高考阶段,很多人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很可能会犯人生的第二个错,具体怎么做完全因人而异,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是想主动选择一所大学,还是被一所大学被动选择?在现实中有太多家长和考生,在选择高校的过程中,为了所谓的力争上游,方能出人头地的观念,盲目选择的学校,而大部分结果都是被动调剂了专业。在被动接受大学安排专业的同时,也被动接受了大学专业、工作职业、生活方式,环环相扣,与其说是专业盲目选择的弊端,不如说是,一步步地落入了这个时间陷阱中。
反之主动的选择,认清楚大形势,虽然高考能改变命运,但不能片面的理解为通过高考就是人生飞黄腾达的捷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一个很小概率的事件。高考的本质是上大学,上大学的初衷是为社会上独立谋生打基础,学习知识理论是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竞争力跟得上社会的需要,让自己得到一张进入社会的入场券,有自食其力的机遇和平台,也有成为精英的可能和基础。所以,越早认清现实,就越早获取主动,也就越早能够避免进入时间陷阱。
人才的选拔规则,主要由精英群体制定
随波逐流的学习状态是不可能成为人才的,即便进入一个相对不错的大学,都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下足了努力,要不然只会慢慢的丧失斗志,即使毕业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比如,体制类工作(公务员、事业单位)这个职业很稳定也很体面,全国将近2000万从业者,科级以上的领导岗位只有约200万,也就是说,即便是公务员职业90%的人都是普通人,当然其中有很多出众踏实的佼佼者和模范,但是若以功利之心,孤注一掷的争取,很可能获得的只是一种自欺的感觉,而非实质的个人价值。
同时,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带来的新问题就是,不良的竞争,也就是常说的“内卷”,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资源的平衡,更是判断力的较量,随着竞争的白热化,长此以往竞争力成成为了职场生存之道,而专业的业务能力显得却不那么重要,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职场老油条”,试问这是人才吗?显然值得商榷,也有可能有人会说,为人处世圆滑未来可以当领导,但整体上90%都是基层,学无致用岂不更亏,所以多想一想,谋定而后动更佳。而面对竞争应对之道,就是厚积薄发,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有些学生条件很好,但存在感很低呢。为什么有些同事背景很好,但就是表现得“不上进”,因为他们更专注业务能力的提升,进阶精英的核心能力是强有力的业务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是资源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俗称“压苗”式培养。
说了那么多,归根到底,就是精英的选拔机制,就是精英阶层制定的,在这个选拔过程中,走错一步都会事与愿违,因此他们会制定一系列常人无法抓住关键的选拔标准,和常人无法看懂的规则,让自己的孩子以各种各样的方法成为精英。这里作为普通人,也不用抱怨,规则就摆在那里,人人都能使用,只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知道怎么用罢了。
普通人努力的方向,就是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种新的视角,尤其是在高考前夕,或许对阅读此文的家长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想必阅读到此,在回顾我们今天的主题,如何成为精英的最关键一步,如何把握适合且有效的方向,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其实发现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接下来说方法就很直观了,这里具体提炼了4点内容,不仅适用于高考,未来的考研,就业都同样适用。
1、 找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
2、 找到社会需要什么,并明确自己能够得到且清晰的路线。
3、 确定可执行的目标,让自己所有的行动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
4、 回顾第一条,按这种方法,准备至少两个方案,之后坚决去努力。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后续文章中会拆解分享)
结束语:在这种方法框架下,你会发现无论是学业问题还是职业问题,追求的目标与对错无关,而得到的是一份主动选择职业的能力,对于更多普通人来说来说收获了一份进阶精英的可能性,学会用另一个视角看待当下的升学变局,抓住人生发展关键局的机遇。
该文章投稿作者:梦见自己住在工棚里,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鱼鳞桐程网:https://www.yulintongcheng.com/22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