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两个少年已成顶流,他们被冠名为“天才talent”头衔。其实在他俩小时候就结下了“神仙友谊”。
2017年,滑雪导演张绍波将镜头对准了滑雪场上两位年轻的雪上新秀,并剪辑成一部叫《少年志》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少年志》,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少年时就踌躇满志的两位滑雪运动员的珍贵影像,他们共同训练,交换滑板,对滑雪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快乐。
14岁的谷爱凌说:“我想当一名职业的滑雪选手,前提是它能给我带来快乐。”
13岁的苏翊鸣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想把它(滑雪)当成职业,我会继续努力下去,把它做到最好。”
在这次冬奥会,两人也进行了“神仙联动”。
苏翊鸣观看了谷爱凌的比赛直播视频,在谷爱凌夺冠后,他在社交媒体发布动态,为谷爱凌庆祝:“我的天!爱你!@EileenGu”。
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比赛中,苏翊鸣夺得一枚宝贵的银牌,8日晚间,谷爱凌晒出了她与苏翊鸣年少时在纪录片中同框出镜的视频截图。并写道:“苏翊鸣和我一路走来,获得了奥运会金银牌,再次祝贺你,爱你!”
有网友调侃,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就是天才少年加青梅竹马,最后又顶峰相见,为国争光吗?简直就是滑雪双子星。
如今,他们各自创造了中国冰雪的纪录:
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赛,这个中国从来没有参加过的项目,谷爱凌凭借强硬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技术,取得宝贵的第二名。央视也评论:已是历史性突破!
前两天,1800这个单板滑雪的技巧名词引爆互联网,这个动作还没有亚洲人能做出来,苏翊鸣是亚洲第一人!
2月15日下午苏翊鸣在男子大跳台决赛中,冲击金牌成功 。
天才少年,顶峰相见。
在《少年志》记录片中,可以看出两位滑雪“天才”的成长之路并没有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他们的家庭教育成就了他们今天的优秀:
“我是在跟他们父母的沟通中,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很有特点的,所以就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去做。其实这个片子是关于这两个家庭和他们的家庭教育。”
张绍波认为如今成功的教育,不是一句“家里有钱培养”就能概括的,“在中国,能承担得起这笔训练费用的家庭很多,但为什么只有一个苏翊鸣,只有一个谷爱凌呢?”
两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其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借鉴之处。
早在《少年志》这部记录片中,就对两位母亲进行了采访,揭示了一个成功教育的背后,更多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尊重孩子的意愿。
作为冬奥会历史上最年轻的自由式滑雪金牌得主之一,18岁的奥运冠军谷爱凌刷爆了网络。
谷爱凌之所以爱上滑雪,与妈妈谷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谷爱凌3岁时,谷妈妈正兼职滑雪教练,便把女儿送进雪场托儿所,结果却发现女儿对雪的兴趣,以及在滑雪运动中的天赋。
在谷爱凌的教育上,用谷燕的话来说就是:“她喜欢诗棋绘画,她就自己做,然后就我创造这么一个气氛,孩子不愿意的话你也不用强迫她。”
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让谷爱凌开发了许多潜能,也让她最终坚定地选择自己热爱的滑雪运动。
因为女儿对滑雪有兴趣,她周末会开8小时的车,带着谷爱凌去滑雪。
在采访中谷爱凌的妈妈表示,从来不会给谷爱凌压力,一直给她灌输就是“人无完人”,如果你喜欢这一项运动,你尽力做就好了,不会要求你必须取得多好的成绩。做得优秀当然好了,但只要你自己觉得快乐,很喜欢、很享受,那也是没有问题的。
去年12月伤愈复出后,谷爱凌在36天内斩获6块国际赛事金牌,将一大把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头衔揽入怀中。面对这位“雪上舞者”所取得的成绩,国际雪联曾称赞,“谷爱凌这赛季除了赢,没干别的”,这形容再贴切不过。
导演张绍波表示:“谷爱凌的成功,跟她妈妈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她整个成长过程中,包括去做一些决定啊,日复一日的陪伴、鼓励等,她的妈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你看到的是谷爱凌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她的整个家庭的成功。”
滑雪运动有很多性别刻板印象,很多高难度动作被认定只有男性才能做到,但谷爱凌却说:“男孩能做的动作,女孩也能挑战!”
这种自信和底气,主要还是因为背后有个一直支持她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来的。
在谷爱凌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是她母亲日复一日的陪伴、鼓励等,而在苏翊鸣的家庭教育中则是另一种理念:积极引导。
四岁就开始滑雪的苏翊鸣,已经在国内多项成人滑雪赛事中夺得各种奖项。
小小年纪的他也在影视圈崭露头角,苏翊鸣曾在《智取威虎山》里饰演小栓子,是个驰骋在林海雪原里的滑雪小能手:
苏翊鸣还拍过《北京人在北京》《摇滚小子》《狼殿下》《生逢灿烂的日子》,作为童星前途一片光明。
可从决定做职业滑手,出战冬奥会后,苏翊鸣就先放弃了演员这个角色,他要以百分之百的精力做好滑雪这件事。
没有人可以只靠天赋就取得成功,除了天赋和努力,还要有常人没有的毅力和自律。
苏翊鸣七岁时,在滑雪场受过一次严重的腿伤,一个不会滑雪的大叔重重地压在他身上,造成了他大腿骨折。
孩子刚做完手术,妈妈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宝宝,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挫折就放弃滑雪。”
导演张绍波表示,这种鼓励是非常正面、积极的。也正是因为母亲的积极引导也让孩子养成不能轻易就放弃的习惯。
让苏翊鸣意识到吃苦、受伤是在他选择滑雪后必须要经历的常事,受伤不能退缩。
滑雪赛道承托着他的每一次摔倒,也见证了他一次次从摔倒中爬起,站稳,再高高跃起,在空中完成一个个动作,不断实现突破。
在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获得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赛银牌。
他表示,“我能拿到今天这个成绩,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滑雪爱好者,从小到大一直在培养我,给我正确的方向,直到我14岁时决定成为一名职业选手,直到今天我站在冬奥会的赛场上。”
在导演张绍波看来,两个家庭除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两位母亲都很坚持一点,就是虽然孩子是往竞技体育方面发展,但他们的文化课、正常的这种知识的学习不能落下。
“谷爱凌后来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这就是她的家庭教育的一个结果。苏翊鸣比谷爱凌小,还没有到升学的时候,但是苏翊鸣的妈妈也说,训练之余如果真的落下课了,一定会想办法让老师给他补回来。这一点上,跟我们很多的传统项目、传统的运动员非常专注于训练,是有一定差别的。”
这部纪录片不仅记录了少年时就踌躇满志的两位滑雪运动员的成长,更启发了那些正深陷家庭教育岔路口的父母。
回看少年时,接受中美不同教育的两位少年,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于孩子的热爱,这两个家庭都是用自己的行动在支持。
无论是谷爱凌和苏翊鸣这两个家庭都不是“以目的为导向”的教育方式:
“对于谷爱凌的母亲来讲,她不可能在谷爱凌3岁、5岁的时候就预测她以后会成为世界冠军,对吧?只是说看到孩子喜欢,母亲愿意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带着她玩,去培养她,我觉得这个出发点就不同了。”
无论在运动场上还是人生道路上,孩子只要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他们会收获比成功更重要的东西。比起房子和金钱,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也许正像导演在片尾感慨的那样:
孩子们承载了父母的希望,大多数父母渴望孩子们成为他们期待的那样,但孩子可能更希望在相对宽松,给予足够支持与尊重的环境下成长。
学会自律,笑对挫折,这样的人生不会太差。
该文章投稿作者:满路 香,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鱼鳞桐程网:https://www.yulintongcheng.com/2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