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一家历经近150年风雨仍屹立的投资银行。它在华尔街顶级投行中连续5年蝉联“并购之王”,展示着从投行业务转为全能型银行的魄力。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但它正在转型成为一家科技公司。
一方面,高盛已经成了科技创投领域一股强势的力量。自2009年以来,高盛共参与了约150笔科技创业公司的融资交易,最近两年多来就有80余笔,活跃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硅谷的顶级风投。
高盛投资了Symphony(通讯平台)、Pinterest(社交平台)、Dropbox(云储平台)以及12家“独角兽”公司,已跻身十大独角兽公司投资者行列。跟众多硅谷一流风投公司不同,高盛的投资范围遍及全球。
另一方面,在2015年,高盛官网开设了一档名为“在高盛交流(Exchanges at Goldman)”的播客节目,高盛的高管们时常会在这个平台上聊一些科技类的话题。高盛CEO贝兰克梵也在这档播客节目中露过脸,在一段讲话中,他说:“你要是问我……科技对行业,或者对高盛有什么颠覆性的影响,这话可能有点好笑,因为,我们就是一家科技公司。”
据财经科技网站Business Insider报道,高盛的科技部门已有约1.1万名员工。而2015年7月,这个数字约为9,000,这在高盛全球大约36,800名雇员中,占比达30%,比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互联网巨头的员工总数还多。
如果说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是金融界的“皇冠”,那么高盛(Goldman Sachs)无疑就是这个皇冠上最大的一颗钻石。高盛公司曾经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横跨政商两界的高管,比如欧洲央行主席Mario Draghi,美国前财长Hank Paulson和Robert Rubin,英国央行行长Mark Carney,美林证券前主席John Thain,世界银行前行长Robert Zoellick等,都曾经是高盛公司的员工。高盛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精英界的“黄埔军校”。
因此要进入高盛公司工作,其难度也是非常高的。据福布斯中文网报道,滴滴出行的总裁,柳传志的女儿柳青在当年加入高盛前,需要通过18轮面试。这其中的难度自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当然,如果有幸通过这些层层面试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高盛人”,那么员工能够得到的报酬也是相当可观的。
举个例子来说,在2015年高盛公司每个董事平均的年终花红为19万4千英镑(约合人民币160万),位居所有的大银行首位。如果加上他们的年薪,那么一个高盛董事一年的收入达到好几百万人民币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这家成立于1869年,有着接近150年光辉历史的老牌银行,在最近几年却屡屡成为负面新闻的报道对象。
2012年,高盛公司前员工Greg Smith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我为什么离开高盛》(Why I left Goldman Sachs)。在书中Smith披露了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高盛公司如何蒙蔽和玩弄他们的客户的细节。
比如Smith在书中提到,高盛公司从上到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寻找那些比较简单和幼稚(unsophisticated and Muppet)的客户,然后他们的目标就是将那些非常复杂的金融产品卖给这些啥都不懂的门外汉。
Smith提到,当他刚加入高盛伦敦分公司时,他的同事就告诉他:我刚刚把一个非常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卖给了一个“笨蛋”。他太相信我了,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支付了好几百万美元。
2013年2月10号,高盛公司发布了一份分析报告,题为卖出HNZ。HNZ是上市公司Kraft Heinz的股票代码。2013年2月14号,Heinz公司发布公告,巴菲特的哈撒韦公司和巴西的3G基金同意以23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Heinz。在该消息被公布后,HNZ的公司股价立刻上升19%。那些听从了高盛公司卖出该股票建议的投资者,在短短几天内损失19%。
但同时,高盛公司自己的交易部门(Prop Trading),则由于买了HNZ股票而从该公司被并购的事件中获利颇丰,短短几天就赚了19%。
在HNZ公司卖方报告这个事件上,高盛公司提供的说辞是:研究部门归研究部门,而交易部门(Prop Trading)归交易部门。两个部门互相之间有防火墙隔着。因此即使研究部门发出“卖出”的推荐,也不妨碍交易部门在市场上买入相同的股票并从中获利。那些听从研究部门的推荐,真的去把手中股票卖出的投资者,则真正成了这个游戏中最大的傻瓜。
问题在于,高盛公司内部真的有这样的防火墙么?研究公司Asset Back Alert的报告指出,高盛公司所谓的内部防火墙很可能就是一纸空文。举个例子来说,该公司美国CDO部门下,内部交易(Prop Desk)经理和客户(Client)经理在公司中的座位就是两个人互相挨着,坐在一起。而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上司:Jerry Ouderkirk。
2016年8月16日,美国证监会(SEC)发布公告,宣布(前)高盛银行的债券交易员Edwin Chin欺诈客户罪名成立。Edwin Chin将支付40万美元罚金,并且终生不得再从事证券行业。Edwin Chin从2003到2012年是高盛银行的员工,在2012年离职前是该公司住房抵押贷款证券部门的领导。
在美国证监会公布的调查内容中,该高盛员工如何欺骗客户的细节值得我们深思。当客户给予他高度信任的同时,他们却不知道自己被这批绝顶聪明的银行家耍了个底朝天。在这位高盛员工,Edwin Chin的眼里,客户就像一头幼稚无知的小绵羊,而他自己则是笑里藏刀的大灰狼。Chin通过一些非常简单的伎俩就把客户玩弄于股掌之间,并以牺牲客户的利益为代价,轻松赚取成百上千万美元的利润。
高盛公司最神奇的地方,并不在于上面提到的那些“丑闻”,而在于每一次在这样的“事件”后,高盛公司总能化腐朽为神奇,通过上缴罚款的方式,安然度过这些危机而毫发未损。
举个例子来说,2010年7月,高盛公司同意向美国证监会(SEC)支付5亿5千万美元的罚款来达成和解。这笔罚款的缘由是证监会收到投诉,指控高盛公司在销售次贷产品时对投资者产生误导。高盛公司同意支付罚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他们不承认或否认自己有任何过失(Goldman agreed to settle the SEC’s charges without admitting or denying the allegations)。
2015年6月,高盛公司同意支付7百万美元的罚款,和美国证监会达成和解。该罚款的原因是高盛公司错误的为其客户执行了16,000个期权交易指令,造成150万个期权合约被错误的买卖。在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布告中,高盛公司的态度是:我们不承认或否认自己有任何过失(Goldman consented to the SEC’s order without admitting or denying the findings)。
2016年1月,高盛公司同意支付1千5百万美元的罚款同美国证监会达成和解。该罚款的原因是高盛公司在处理向客户出借股票时的违规操作。
2016年1月,高盛公司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同意支付51亿美元的和解费用。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主要针对高盛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向客户兜售其住房抵押证券(MBS)的违规操作。这些做法误导了客户,并给他们带来了巨额损失。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由于篇幅所限我就此打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是:每次高盛公司都能用“钱”把这些麻烦摆平,同时在支付了“罚款”之后,非常重要的都要加上一句话:我们不承认或否认自己有任何错误。现在让我们把自己放到高盛公司管理层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一方面是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擦边球,灰色操作甚至是违法行为,通过损害其客户的利益来增肥自己的腰包;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时不时需要面对国家监管机构的调查,因此可能需要用罚款来解决这些纠纷。高盛公司的管理层一定算过一笔帐:如果前者的获利大于后者需要支出的成本,那么这就是一桩划算的买卖。到最后反正一副“不承认,不否认,不负责”的“三不态度”,任何人都拿他没办法。高盛是不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以公司悠久的历史和产出的“精英”来看,高盛当然是一家非常伟大的公司。但是,高盛伟大的历史并不代表它所有的做法都是对的。聪明的投资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花里胡哨的表面光鲜所迷惑。捂紧自己的钱袋子,懂得为自己着想,这才是一个投资者从幼稚到成熟需要跨出的第一步。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该文章投稿作者:满路 香,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鱼鳞桐程网:https://www.yulintongcheng.com/2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