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张进机关2年多了,前段时间他找到我,向我倾诉:说自己辛辛苦苦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成为公务员,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不太适应机关环境,很苦恼。
“那你和我说说,具体有哪些不适应?”我问他。
“我觉得自己在机关工作,经常会产生紧张的情绪,特别是见到领导或是遇到开会发言的时候,就会坐立不安、感到不适。特别是遇到开会,如果领导要让我当众讲两句的话,那时就会特别特别紧张,感觉心脏就要从胸腔中跳出来一样,很难受。”
“那除了这些情况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让你感觉紧张的情况”我继续问他。
“其他好像还不多见”他想了一下回答道。
(其实,小张这种情况,许多职场朋友都有过同样的问题。如见到领导或上级就会不由自主的出现紧张、拘谨、不安等不良情绪。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做“社交恐高症”,即遇到能力比自己强、地位比自己高、各方面条件比自己好的人,就会产生恐惧心理,害怕与对方交往。)
“见到领导或是遇到当众发言这些场合,有紧张情绪很正常,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需要太多虑了。”我慢慢开导他。
“不见的,我看有些人在领导面前如鱼得水、侃侃而谈,当着众人的面讲话发言头头是道,根本看不出来有紧张的情绪?”小张反驳。
“那是因为他们隐藏的深,或者说控制得比较好。可能你的紧张情绪过度了,有些失控,让你感觉非常难受。”
“那你说说,为什么会有紧张的情绪呢,紧张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小张追问道。
“紧张产生的根源一方面是‘有需求’。你见到领导紧张,是因为你有求于对方,想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开会发言也是如此,想一鸣惊人,想让领导、同事觉得你水平高,对你刮目相看,正是有了这些需求,导致你产生了焦虑紧张的情绪;紧张产生的根源另一面是‘没把握’。如你见到领导,想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才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开会时对自己的发言内容,心中没底,不知道到底对不对领导和同事们的胃口,经常害怕出错、当众出丑。所以,紧张产生的根源实质上就六个字,叫做“有需求,没把握”。
“举个例子,高考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会很紧张,因为这场考试太重要了,一考定终生。许多学生包括学生家长到了考前,就如临大敌,全家都跟着紧张起来,父母在家电视不看了,话也不敢大声说,连吵架都不敢,走路都轻手轻脚,就害怕影响到孩子的备考。在这种情况下,却有两种人不紧张:一种是学霸,成绩特别好,清华北大随便挑,每次模拟成绩都排在最前面,他们高考时不太紧张;另一种叫学渣,成绩特别差,怎么考都考不上,每次模拟成绩都排在最后面,他们高考时也不紧张。这两类人,前者属于‘有需求、有把握’,后者属于‘无需求、无把握’”。
“哦,有点明白了,那你赶紧给我说说怎么才能控制紧张呢?”小张又问。
“控制紧张的方法很多,但总体原则就是‘降低需求、提高把握’这八个字。”我笑着对小张说。
“你给我好好解释解释!”小张央求道。
“所谓的‘降低需求’,实质就是降低期望值,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出丑、允许自己在众人面前丢面子、允许自己不完美。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说的容易,但很难做到。”小张摇头说。
“是不容易,但是必须去做。心理学上有一个‘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一次重大的表演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效应’。就是因为太看重了‘结果’,反而影响了正常发挥,导致忽略了更加重要的‘过程’。”我接着说。
“所谓的‘提高把握’,实质就是尽可能多做准备,多练内功,从各方面提高自身水平。当做某件你擅长做的事情时,紧张情绪就会很小,甚至没有。比如你刚拿驾照准备开车上路时,肯定非常紧张,但一旦你开了一段时间,对车的性能逐渐熟悉了,紧张感就逐步下降了,直到有一天,你会觉得开车是件很轻松的事,根本用不着紧张。开会发言紧张,也是同理,如果对会议的内容和要求比较熟悉,提前也做了充分准备,那紧张感就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控制紧张的原则我知道了,但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小张又问道。
“当然,知道了这个原则,可以帮助你缓解紧张,但不可能帮助你完全克服,因为不管你的‘把握’有多高,毕竟你还是有‘需求’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种叫做深呼吸控制法。即先用嘴慢慢往外吐气,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直到吐不动为止,然后用鼻子吸气,动作要缓慢并直到吸不动为止。吸气时肚皮外鼓,两手逐步用力攥紧拳头,吐气时肚皮内缩,攥紧的拳头逐步放松深。呼吸时动作一定要慢。”
“一种叫做积极的心理暗示。当想提醒自己不希望有某种情绪发生时,千万不能用自我提醒的方式来压抑。如有人一遇当众讲话就脸红,每次上台前都自我提醒,说不要脸红、不要脸红,但结果是越想控制、越容易脸红。同理,当众讲话前应尽量避免提醒自己不要紧张,这属于负面的心理暗示,应该用积极的话提醒自己:我很棒、我一定可以、这个话题我已经准备很久了、没啥大不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一种叫专注的去说。当众讲话时,一些人不是全身心的投入所讲的内容,而是在意现场的一些小细节或是听众们的反映等其他事情,或者讲着讲着就冒出一些念头:我能讲好吗?万一忘词怎么办?等一些消极的想法。人的大脑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想一件事情,不可能做到同时发出两种指令。所以思想一旦开了小差,就容易中断、忘词、卡壳,脑子一片空白。不能专注的去说,是语无伦次、说错话、忘词的直接原因。”
“谢谢,这三种方法感觉很有道理,我得试一试。”小张满意的说。
该文章投稿作者:李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鱼鳞桐程网:https://www.yulintongcheng.com/278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