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得有钱人就过得幸福,小商小贩往往比他们更快乐
“每天能挣100多块钱就很高兴了,够开支;下午3点多收工,还能玩会儿孙子孙女呢,心里美滋滋的。”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一边削水果一边乐呵呵地说。
每天在办公室压力山大,被资本主义社会压迫剥削,不如自己摆摊卖点东西,活得自在一些。小贩们通常工作时间自由,没有上级打压,收入虽然不多,但也不会像白领们一样为了多赚奖金而加班加点。更重要的是,小本生意轻松自在,不需要绷紧精神工作,精神状态良好,有利于身心健康。
水果摊一天的收入状况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水果摊老板的一天收入大致在100-300元不等。
最穷困的水果摊,开在人流不太密集的街边或者城乡结合部,一天只能卖个几十斤水果,收入50-100元;而人流较为集中、口碑较好的水果摊,一天的收入在200-300元甚至更高一些。
除了水果本身的销售收入外,一些地区的水果摊老板还会自制新疆臊子、手工凉粉之类的小吃,作为水果的”附加产品”出售,以增加收益。总的来说,一个水果摊一天的总收入在300元上下,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小型公司的普通职员工资水平。

水果小商小贩的收入与开支状况
每天几十元的水果货款,以及少量的租摊位费(在一些城市可能需要);
家中伙食费,基本等同于普通家庭;
有子女上学,每年数千元的教育支出;
日常开销如水电煤气网络费用等,在几百至千元左右。
当然也有一些生活困难的水果摊小商小贩。比如独自一人经营,收入只有100-200元不固定的情况下,如果家中有老人小孩要赡养,收入就会显得紧张。如果患上重大疾病又缺乏医疗保障,更是会受到沉重打击。
从法律和道德角度看水果摊生意
总的来说,卖水果属于完全合法并且无可厚非的营生方式。水果不仅营养好,而且便于存放和便携,是街头摊贩们最佳的经营选择。
在一些特定城市管理条例中,只要摊主们遵守好规定的经营区域、卫生要求、不侵占公共空间,都是可以合法经营的。不少城市出于支持小本经济的初衷,还为摊贩规划了较为方便的经营街区。
从道德层面上看,水果摊并没有任何伤天害理之处。相反,他们把新鲜水果便利地带给城乡街头,满足了很多食客们的需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走访采访,我们发现很多水果摊老板对生活怀有乐观豁达的心态,他们坚韧地为生计而奋斗,但同时也懂得知足常乐。
“赚不了个大钱,但勤恳地干一干挺好的,关键不能害人。”一位50多岁的水果大叔如是说。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却异常通透生活的道理。对他们来说,不求挣大钱发家致富,只要能够体面地养家糊口,过着清贫但有尊严的生活就已经足够了。
这种生活智慧或许正是水果摊主们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一味追求金钱、功名利禄往往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焦虑,而放下这些世俗的枷锁,他们反而活得更加自在。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水果摊主们对事业和生活都怀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无论是悄然无息地卖水果,还是冒着被城管驱赶的风险才能生存,他们都坚持着对生活的执着。
“只要身体还允许,我就会一直摆摊卖水果。”一位六旬老人说,”两个儿子在外地工作,就指望这个摊位养活自己了。”对他们来说,这种坚守就是最大的骄傲和快乐。

政府应当给予小商小贩合理合法的生存空间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小商小贩是最基层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贩卖的都是一些便民的小商品,并且规模较小,根本无力对大型商业市场形成有效冲击。相反,他们的存在恰恰丰富了市场的多样化,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方便低价的货品和服务。
从人文主义的角度看,我们更应当给予这些小商小贩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尊严。他们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勤劳工作,完全无需被当作”违法分子”般对待。对于一些因家境贫寒、失业下岗而无路可走的人,街头经营往往就成了他们维系生计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商小贩是社会发展的一道生动风景线。作为文明社会的构建者,我们理应以更加开放、包容和人性化的眼光来珍视他们的存在。
该文章投稿作者:李小白,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鱼鳞桐程网:https://www.yulintongcheng.com/28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