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正被智齿折磨,今天听到了一句话——开始长智齿说明人生进程已经走了一半,土已经埋到腰了。小编开始对此呵呵一笑,但告诉小编这句话的人表示这话其实很有道理。古代因为人类寿命短,长了智齿大概就走到生命进程的一半并没有错误。到了现代,如果你不重视长歪了的智齿,任由各种并发症发展,同样会缩短寿命。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让人恨得牙疼的智齿。
智齿是一个十分纠结的话题,很多人提到智齿就不由自主觉得牙齿一酸。长过的人一定都知道它有多可怕;没长过的人也会在听过长智齿的人不断疼痛发炎,最后不得不拔牙的经历后,不由自主祈祷自己不要长。
智齿只会在年轻的时候长吗?
智齿是指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第三颗磨牙,从正中的门牙往里数刚好是第八颗牙齿。由于它萌出时间很晚,一般在16~25岁间,此时人的生理、心理发育都接近成熟,有“智慧到来”的象征,因此被俗称为“智齿”或“立志牙”。
智齿的萌出时间有很大个体差异,有的人20岁之前萌出,有人40、50岁才长或者终生不长,这都是正常现象。通常情况下应该有上下左右对称的4颗牙,但现在4颗都能长出来并且留住的已经很少了,大都是萌出少于4颗,或者因为萌出时间差异没有对咬牙被陆续拔掉。还有两种比较极端的人,一种直接不会长,不要嘲笑他们没有智齿可能比较笨,因为或许他们的进化比你要完全;另一种就比较悲惨了,他们会有多于4颗的智齿,痛苦倍增。
人为什么要长智齿,这太痛苦了。
这就牵扯到人类的进化史了,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智齿是人类进化的残余物。据说在四万年以前,人人都有智齿。后来因为食物变得精细,饮食习惯改变,而导致牙槽骨在长度、宽度、强度上不同程度地退化,从而导致其无法提供足够的供智齿萌出的空间,这样智齿在萌出时往往会因为空间不足而造成异位萌出、阻生。此外智齿本身的退化也会导致萌出数目不足,不对称萌出等。
智齿带来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由于智齿生长在牙槽骨的末端,现代人的牙槽骨由于进食越来越精细化导致萌出异常,加上清洁防治困难,则通常会在临床表现为智齿冠周炎、智齿或者临近牙齿的龋齿、牙周炎、牙髓炎等疾病,引发剧烈疼痛。
大部分智齿最后都被拔出了,但是拔牙好可怕,有别的办法吗?
确实有牙齿能不拔就不拔的说法,但这一说法对智齿并不适用。大部分智齿都是因为萌出异常或影响口腔环境而导致各种并发症,只要牙齿还在就会继续引发各种新问题。尤其颌面部的神经和血管十分丰富,长期感染可能会引发神经或者颅脑等严重问题。因此对于萌出异常或者不对称萌出的智齿,还是建议及早进行预防性拔除。
如果你的智齿属于以下几种,那还是别纠结了,早拔早安心。
1.蛀牙:如果智齿蛀牙,除了很简单的咬合面不深的蛀牙可以补之外,那些邻接面蛀牙,需要很好的技术,以及蛀得很深甚至需要根管治疗的,一般建议拔除,杜绝后患。
2.侵犯邻牙:早期通常难以发现,需由牙医以X光诊断得知。通常智齿萌发的空间不足,而会倒在第二大臼齿上,因而造成第二大臼齿清洁不易,甚至是牙齿部分吸收的现象,晚期造成患者不舒适或牙疼。
3.空间不足:智齿在人类的演化史上,是属于消逝状态。因此牙弓也越来越小,空间不足的情况很常见。牙齿萌发的时候最能感觉到肿胀、疼痛感为主要症状。很多人就是因为不能忍受这种疼痛感,而决定拔掉智齿。
4.清洁不易:由于空间不足的关系,智齿常长得歪七扭八,因此常造成清洁牙齿的困难,以致发生蛀牙现象。
5.没有对咬牙:前面提过,不是每个人四个智齿都会长齐的。所以,智齿的对面,如果没有相抗衡的智齿来对咬的话,有时会发生智齿过度萌发,进而影响咬合。很多人都觉得这种情况是医生多拔牙赚外快的方式,但小编以亲生经历告诉你,没有抗衡的对咬牙,智齿会长得很大,直接刺激对面牙龈,导致感染和炎症。
6.阻生齿:通常这是最讨厌的一种,牙医都会觉得很难搞定,但早期病人却不一定有感觉,因此忽略了。这一种类型的牙齿,通常埋在齿槽骨的里面,如果开始疼痛,或是诊断会有病灶发生的时候,就需要拔除了。
拔牙是个大事情,注意这些,帮你更快恢复健康。
-
如果医生已经建议拔牙,你需要先做以下准备:
首先,如果是女性,在预约拔牙时要注意避开经期。因经期凝血功能会相对降低,可能会改造成拔牙后出血难以停止且容易感染。
确定拔牙后,在拔牙的前一天可以提前冷冻冰袋,以备拔牙后消肿使用。
拔牙当天早上要认真刷牙,因拔牙后的24小时都不能刷牙,因此不管多难受最好都认真清洁下牙齿。
-
拔牙顺利完成后,我们要注意:
1.口内咬的棉球或纱布在40分钟后必须吐掉,之后可以使用我们之前准备的冰袋冰敷,帮助消肿。
2.拔牙后不要用舌头舔伤口,即使那个感觉很好也要尽量管住舌头。
3.拔牙后24小时内勿刷牙漱口,次日刷牙时注意保护伤口。
4.拔牙当日可进软食或流食,勿用患侧咀嚼,勿吃刺激性食物,一般拔牙7日后伤口愈合,才可用拔牙侧咀嚼。
5.如拔牙后2~3日疼痛及肿胀逐渐加重,需及时复诊或与医生L系。
该文章投稿作者:白回眸一笑,如若转载,请注明来自鱼鳞桐程网:https://www.yulintongcheng.com/87863.html